在线咨询
010-81377273

学院动态

联系我们

  • 联系人:李忠秋
  • 手机:12345678910

您现在的位置: 学院动态»新闻报道

李忠秋:从1个人、1本书、1门课,到一家“顶级”的培训咨询公司

浏览:622   日期: 2022-02-11


编者按

拆书帮2021年年会因为疫情原因,改到线上举办。本来要在长沙给拆书家们做分享的李忠秋老师,在线上呈现了一个同样精彩的分享。


李忠秋老师从高校辞职、转行做培训,后来又创立自己的公司,他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易卜生的名剧《玩偶之家》。很多人探讨娜拉出走之后的命运,李忠秋老师用行动告诉大家:娜拉不但可以走,走后还可以生活得很好。


以下文字根据李忠秋老师的分享整理。



我跟很多拆书帮的小伙伴线下交流过,像朋友一样。我和拆书帮的渊源也比较深,记得早在2014年的时候,《结构思考力》一出版,大家就做过这本书的全国共拆。但我今天不讲结构思考力,讲点儿自己的故事。我想了个标题叫《奶牛的故事》,为什么这样呢?

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。在一个村庄里,住着一户特别特别贫困的人家。他家有一头奶牛,这家人所有的生活都被这头奶牛维系着,全家人都围着这头奶牛转。结果有一天,一个路人经过的时候把奶牛杀了。大家觉得这家人肯定崩溃了,没法儿生存。

结果一年后,这个人再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,发现这家人变成了村子里最富有的人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奶牛当年对他们家来说是维持生计的最核心来源,但是奶牛的供给仅够维持这家人的基本生活,一点儿富余都没有。奶牛被杀死以后,这家人开始想办法怎么能更好的生活,开始种菜、做生意等等。一年以后,生活比以前好很多很多,住上全村最大的一个房子。

很多人听到这儿会觉得这是一个鸡汤。这是我2008年左右听到的故事,听完后冒了一身冷汗。2009年我在一所本科学校当老师,那会儿已经干了三年。环顾四周,工作状态是事业单位,高校老师每天工作时间很固定,下班以后就是打打球,跟学生撸撸串儿,喝喝啤酒,很惬意的状态。

为什么冒一身冷汗?因为这样的工作状态就是我养的最大的一头奶牛。所以听读完这个故事我就开始思考:是不是要杀掉这头奶牛?


2010年,我毅然从高校辞职,出来到咨询行业。后边的故事就是大家看到的,我从一个人、一门课、一本书,到一家“顶级”的培训咨询公司,这个顶级我加了一个双引号儿,这是我想追求的目标,目前还在路上的一个状态。
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今天重点讲的内容就是,从2010年杀掉那头奶牛以后,我怎么从一个职业讲师去做产品,去做一家机构,包括现在做以产业思维做行业里的很多事情。那个故事现在看是太鸡汤,那会儿也是太年轻。不过我也反思一件事,可能鸡汤对于行动力差的人来说就是一碗鸡汤,但对于行动力强的人,可能鸡汤的某一个启发是有可能成为某个人的一个跨越,或打破自己的一个很强的动力。

我今天讲三个方面,第一,从老师思维怎么变到产品思维;第二,从产品思维怎么变到经营思维。第三,从经营思维怎么变到现在——尝试走产业思维。
首先,老师思维我就不讲了,咱们在座各位都是老师,老师思维有它的好处,也有它的不足,这边就不多强调,我从产品思维开始讲。

结构思考力这门课程,目前为止有30多个老师讲这门课程,一年大概有3000次的企业内训,服务的企业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,累计有3000多家,其中五百强企业有300多家。基于这个,我们与2000多家培训机构合作,出了12本书,我个人大概写了四到五本。

很多人比较好奇,说你一门课怎么就能变成一个产品?按照行业内人的理解,它就是一个课,一个老师来讲课,怎么会变成一个组织呢?这个跟产品思维有很大关系。

2010年,我从高校离职后进入一家咨询公司。公司当时给我印名片,上面的title叫产品经理。我想产品经理是干嘛的呢?我就去跟同行聊,大概找了十几个同行,问产品经理是干嘛的。有人告诉我是开发课的,有人告诉我是写方案的,有人告诉我是写大纲的,有人说是写解决方案的等等。问了十几个人,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:培训咨询公司的产品经理,一句话说白了就是做PPT的。

我是计算机专业,我太太也是,她在BAT做产品经理。我问她:“你们每天工作就是做PPT吗?”她特别不屑地看着我说:“你太无知了,产品经理怎么是做PPT的呢?一个好的产品,产品经理是基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,从需求分析开始,一直到调研、产品化、研发、分销、品牌打造营销等。整个产品周期的事情全是产品经理需要思考的。”

所以从2010年开始,我开始尝试着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一门课,老师看一门课,是基于这个课的编、导、演,但产品经理看这门课,就是刚才我讲的那个思维结构,会完全不一样。PPT和课怎么讲,只是产品当中非常小的一个环节,所以基于这种思维方式,才有了这门课程刚才大家看到的数据。

我印象比较深的是,2013年我讲这个课,一年可以讲200天。为什么会印象这么深?2013年年底,我出差回来,媳妇送了我一个礼物,她做了一张特别大的中国地图,然后把我过去一年在微博晒的讲课照片打印出来,贴在那个地图上。那一年我大概讲了将近200天,非常饱和。

2010年我最开始讲课的时候收入非常低,一年也讲不上十场课。从事业单位出来到咨询公司,一个小隔断里面工作,每年还没什么课,落差非常大。

2013年用这种思维方式我快速把自己打爆了。2013年底,我特别兴奋,一个人可以讲那么多课,影响那么多人,我开始思考能不能影响更多人。媳妇也跟我聊,说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。我当时想讲课挺好,2012年我一年才赚十多万块钱,2013年就赚了第一个100万,我觉得讲课挺好。

但后来反思了一下,我的状态不可持续,因为我没有一天的企业工作背景,经验和阅历也不够,未来如果走纯职业讲师路线,瓶颈会非常大。所以2014年开始,我说得组建团队,并把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做到组织当中。

2014年7月1日,我注册了结构思考力学院,现在叫结构思考力研究中心。目前总部在北京,上海有分公司,马上会开深圳分公司。团队、员工加老师大概是50几个人。算不上一个顶级培训咨询公司,但在业内,从一个单品做成一家公司的应该不是特别多。

这个过程对我启发最大或者说让我感触最深的事情是两点,第一点是:要去想客户的价值创造是什么,你的使命是什么,第二个就是一定要有运营思维。这两点我想分别展开讲一下。


第一个就是价值创造,我们的使命是改善国人思维。大家一听特吹牛,几十人的公司要改善国人思维。其实最开始没有这个观点,2014年底的时候,我们的学员接近十万人。然后成千上万的学员跟我们说,老师你好像不是在教我们做PPT,我说那是干嘛呢,他们说在改善我们的思维。

因为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计算机专业,所以2010年入行讲课的时候,最开始讲的是PPT,因为他们觉得计算机专业就讲PPT。包括现在公司同事电脑坏了都会找我修,他们认为学计算机的人应该会修电脑。

十年前讲PPT的课,后来讲结构化思维。2014年底的时候,好多学员反馈说,这种思维方式对他们影响特别大。所以,我们就开始去研究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件事儿,发现应试教育、文化背景、历史等各种原因决定,整个中国人,包括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比较感性的、系统的、感悟、模糊的这种属性特别强,跟智商、学历和经验都没有关系。

后来我们说要改善国人思维,有了这个使命以后就特别兴奋,原来讲一个课可以有这么大的意义和价值。包括现在团队里边很多人加入也是因为这个使命。

2015年提出这个目标以后,我们开始对标,有没有哪些公司是在类似的事情上做了几十年的呢?我很荣幸的找到两个对标,第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,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。科维自己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25个人之一。他的公司也是从一个人,一本书,一门课开始,现在是美国的一家上市公司。所以我特别兴奋,这样的事情是可以的,从七几年做到现在几十年的。

第二个标杆我找到的是DDI,DDI是专门在领导力领域,现在应该是52年了。他们在全球有几千名员工,在美国有一个300人的全职研发团队。看完DDI的宣传片以后,我特别兴奋,如果把DDI宣传片里面的”领导力“三个字换成“思考力”,就是我想干的事情。

我们要像七个习惯、像DDI一样,成为一家顶级培训咨询公司,从一个人,一本书,一门课开始。

基于这样的使命,我们也尝试了很多事情。比如经常有学员问:改善国人思维,有没有孩子的课?我们的受众全都是企业管理者或者员工,仅仅在这个层面改善意义不是特别大,最根源的应该是教育。所以从2016年我们开始去做一些公益项目,用两年时间开发一套少儿课程,捐给上海一家叫真爱梦想的公益基金会。

上周对方给我反馈:过去六年时间,我们开发的这套完全公益的项目,一共覆盖800所小学,2100多个小学老师。13.55万在校小学生,一学期完成了少儿版的思考力课程。听到这个事情我特别激动,真的是特别有成就感。

回过头来看这件事特别不容易。四个学期,研发老师几乎每学期都要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课,去迭代这个课程。四个学期没有间断,而且没有任何商业收益。老师是公益行为,团队也是公益方式在做。所以改善国人思维这个使命,让我找到了意义感和价值感,也让团队找到了意义感和价值感。

第二个讲的是要回到经营的本质。这件事情也走过弯路。既然少儿思维改善这么重要,于是2017-2019年我个人几乎退出企业培训行业,注册了一家公司专门做少儿思维教育改善。但那个公司最后没成,当时的团队大概有三四十人,结构思考力赚的钱在那个团队赔完了。靠运气赚的钱,靠能力赔光了。

那两年我的成长其实特别快,当然学费有点儿高,比商学院的学费要高好多倍。这个过程中,我认识到了经营对一个组织的重要意义和价值。

2019年我再回看企业培训行业的时候,行业当中的培训机构有几类公司,第一类就是名师出身的,名师出身的机构绝大多数都不大(个别会非常大)。第二类是大培训机构的销售出来创业,大部分也不大。第三类培训咨询公司,是大学毕业以后开始创业的公司,完全是以创业的心态去经营。比如说我们合作机构中的百仕瑞,现在有350多人,营收在两个多亿。还有其他几个类似的机构,也是几个亿的体量规模。我后来反思,不能总以老师思维去看这件事,产品思维也还是专业思维。所以2019年开始我严格控制自己的课量。

到现在,基本上我不太讲课了。一个组织的增长,并不是课讲的多好,产品做得多好,这些都是基本的,还有一个底层内容是运营,比如数据、运营、转化、团队建设、团队中的核心人才培养等等。

这是我走过的坑,一个老师变成产品经理,变成创业者走过的坑。我是用几年时间,用经营思维去看待一个产品,才有大家看到的,它从一个产品变成一家公司。

最后叫产业思维。我成立了一个“T20培训机构董事长俱乐部”。精选20个行业,找到垂直这个行业做培训咨询的机构,把第一名或至少前三名的机构老板拉到一起成立社群。每个人一年收15万,我带他们学习,学习方式是12个月6次私董会。很多人特别好奇,包括他们自己,他们都是国内给别人做培训咨询最顶尖的人,所有商学院的老师都在他们那边讲课,还是第一次交钱参加学习。

中国最会培训的人来参加我组织的培训活动,其实有一定渊源。第一个是跟我的商业模式有关系。从2014年开始我就跟培训机构合作,有机会接触到业内2000多家各种品类、各个区域、不同类型的培训咨询公司,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培训咨询公司的商业模式、领导力、组织架构、产品创新等等,都可以观察。

2017年我开始刻意研究,因为它们是我的客户。今年我第一个发布了中国企业培训产业图谱,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商业模式的关系。尤其是去年疫情开始,整个行业都不知道怎么办,我组织了大量培训机构老板的私董会,讨论怎么去应对。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有机会开始尝试去看一个行业、一个产业是什么样。

另外,讲课的影响力顶多是一个专家的影响力,但在一个产业里面做事情的影响力,可能会影响一个行业。

从我的角度来讲,第一是打造我的影响力。第二个就是中国企业培训行业极少数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,我可以对行业做一些事儿了。

所以“T20培训机构董事长俱乐部”的slogan是:呼唤有企业家精神的培训咨询机构创始人。T20的老板们给我贴了一个标签:培训行业的商业顾问。这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。
一路走来,我想说其实奶牛一直在,当我是个好的产品经理的时候,我讲课可以讲好多天,可以很舒服。但后来我觉得还是要杀掉它,变成一个组织。变成组织以后,想更长远的发展,就要打破这个,让自己再去提升。很多人觉得天天讲课的人,不用学习。专家思维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愚昧自信。所以我不断打破自己,出去学习。

好,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,有机会还可以跟大家更多交流。